【湘水无情吊岂知典故说的是谁】“湘水无情吊岂知”这一句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湘妃》,原诗为:“湘妃泪尽竹痕斑,鲛绡薄透碧云寒。帝子乘风归去后,空留湘水自潺潺。湘水无情吊岂知,夜深犹作断肠声。”其中“湘水无情吊岂知”一句,意指湘水没有感情,无法理解或回应那些在江边凭吊的人们的情感。
这句话常被用来表达一种孤独、无奈和无望的情绪,也常与古代传说中湘妃的故事联系在一起。湘妃是舜帝的两位妻子,相传舜帝南巡时死于苍梧之野,二妃寻夫至湘水边,悲痛欲绝,泪染竹林,化为斑竹,后人称之为“湘妃竹”。她们的悲剧故事成为后世文人寄托哀思的重要题材。
总结: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李商隐《湘妃》 |
原文 | “湘水无情吊岂知” |
含义 | 湘水没有情感,无法理解或回应人们的哀思 |
典故背景 | 湘妃传说:舜帝去世,其妻湘妃悲痛欲绝,泪染竹林 |
文化意义 | 表达哀怨、孤独、无望之情,常用于抒发对逝去美好事物的怀念 |
适用场景 | 古代诗词、文学创作、情感表达 |
“湘水无情吊岂知”虽然字面意思简单,但背后承载的是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历史情感。它不仅是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更是对人类情感的一种映射与呼应。在文学作品中,这样的句子往往能引发读者的共鸣,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与命运的无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