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之战的简介】湘江之战是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的一次重要战役,发生于1934年11月底至12月初。此战是红军突破国民党军第四道封锁线的关键一役,也是红军长征中最为惨烈、损失最重的一次战斗。此次战役直接关系到中央红军能否顺利突围并继续北上。
湘江之战简要总结:
湘江之战发生在广西桂林以北的湘江沿岸,是红军长征途中面对的最关键、最艰难的一次战斗。由于敌军兵力众多、火力强大,加上红军装备落后、补给不足,导致战斗异常惨烈。经过四天三夜的激烈战斗,红军虽成功突破敌军防线,但伤亡惨重,人数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至3万余人。
这场战役不仅暴露了红军在战略部署上的失误,也促使中共中央开始反思军事指挥问题,为后来的遵义会议奠定了基础。
湘江之战关键信息表:
项目 | 内容 |
战役名称 | 湘江之战 |
发生时间 | 1934年11月27日—12月1日 |
地点 | 广西桂林以北湘江沿岸 |
参战方 | 红军 vs 国民党军(中央军) |
红军兵力 | 约8.6万人 |
国民党军兵力 | 约30万 |
红军伤亡 | 约5万人(阵亡、负伤、失踪等) |
红军损失 | 人数由8.6万减至约3万 |
战役结果 | 红军成功突破第四道封锁线,继续长征 |
历史意义 | 长征中损失最惨重的一次战役,促使红军反思战略与指挥 |
湘江之战虽然代价巨大,但其历史价值不可忽视。它不仅是红军长征中一次生死攸关的战斗,也为后续的战略调整和组织变革提供了重要教训。正是在这场战役之后,毛泽东等领导人逐步恢复了对红军的领导权,为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