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型过敏性紫癜】腹型过敏性紫癜是一种以皮肤紫癜为主要表现的血管炎性疾病,常伴有消化道症状。该病多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属于过敏性紫癜的一种特殊类型,主要表现为腹部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肠出血或肠穿孔。
一、概述
腹型过敏性紫癜(Abdominal Type of Allergic Purpura)是过敏性紫癜(Henoch-Schönlein Purpura, HSP)的一种亚型,其特点是除典型的皮肤紫癜外,还伴随明显的胃肠道症状。与典型HSP相比,腹型HSP更易引起消化系统并发症,需特别关注。
二、临床表现
症状类型 | 具体表现 |
皮肤症状 | 双下肢对称性紫癜,呈红紫色斑丘疹,压之不褪色 |
腹部症状 | 腹痛(多为阵发性绞痛)、恶心、呕吐、腹泻、便血等 |
关节症状 | 部分患者可有关节肿胀、疼痛,常见于膝、踝关节 |
肾脏损害 | 少数患者出现血尿、蛋白尿,甚至肾功能异常 |
其他 | 极少数患者可有鼻出血、咯血等 |
三、病因与发病机制
腹型过敏性紫癜的具体病因尚不完全明确,但多数认为与免疫反应异常有关。常见的诱因包括:
- 感染因素:如病毒、细菌感染(如链球菌、EB病毒等)
- 过敏因素:食物、药物、花粉等过敏原
- 免疫异常:IgA介导的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血管壁,引发炎症反应
四、诊断要点
1. 病史:近期有感染或过敏史。
2. 典型皮肤表现:双下肢对称性紫癜。
3. 腹部症状:腹痛、呕吐、便血等。
4. 实验室检查:
- 血常规:白细胞升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 尿常规:部分患者有血尿、蛋白尿。
- 血清IgA水平升高。
5. 影像学检查:腹部B超或CT可发现肠壁增厚或水肿。
五、治疗原则
治疗措施 | 说明 |
对症治疗 | 控制腹痛、止吐、补液等 |
抗过敏治疗 | 如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 |
免疫抑制治疗 | 重症或反复发作者可考虑使用免疫抑制剂 |
营养支持 | 保证足够营养摄入,避免刺激性食物 |
监测并发症 | 特别注意消化道出血、肾功能变化 |
六、预后与注意事项
腹型过敏性紫癜大多数预后良好,尤其是及时治疗的情况下。但部分患者可能发展为慢性肾病,因此需要长期随访。此外,应避免诱发因素,如已知的过敏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减少复发。
总结
腹型过敏性紫癜是一种以皮肤紫癜和腹痛为主要表现的免疫相关性疾病,常见于儿童。虽然多数患者预后较好,但仍需警惕消化道和肾脏并发症。早期识别、合理治疗和定期随访是控制病情、改善预后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