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远必诛这句话的出处】“虽远必诛”是一句广为流传的成语,常被用来表达一种坚定的决心和强大的执行力,尤其在军事、外交或个人行动中体现得尤为明显。然而,很多人并不清楚这句话的真正出处。本文将对“虽远必诛”的来源进行梳理,并以表格形式进行总结。
一、
“虽远必诛”最早出自《汉书·赵充国传》,是西汉时期名将赵充国在面对羌人叛乱时提出的战略思想。原句为:“远者虽远,必诛。”意思是:即使敌人逃到很远的地方,也要追杀到底,绝不放过。这句话体现了古代将领对敌人的坚决态度和不畏艰难的作战精神。
后世在不同历史背景下,多次引用并扩展了这一说法,使其成为一种象征性的口号,常用于强调国家主权、领土完整或正义力量的不可侵犯性。
二、表格形式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虽远必诛 |
出处原文 | 《汉书·赵充国传》:“远者虽远,必诛。” |
出处背景 | 西汉时期,赵充国平定羌人叛乱时提出的战略思想 |
原意 | 即使敌人逃到很远的地方,也要追杀到底,绝不放过 |
后世用法 | 常用于强调决心、正义、强硬立场等,如外交、军事、政治等领域 |
现代引申义 | 表达对敌人或问题的彻底解决态度,象征国家或组织的强大意志 |
文化影响 | 成为中华文化中表达坚定意志和执行力的典型代表之一 |
三、结语
“虽远必诛”虽然字面简单,但其背后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它不仅是一种战术思想,更是一种精神象征。了解其出处,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的语言魅力与历史积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