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荼蘼什么意思】“荼蘼”是一个汉语词语,常用于诗词或文学作品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既可以指一种植物,也可以象征某种情感或人生阶段。本文将从词义、文化寓意、诗词引用等方面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其含义。
一、词语解释
荼蘼(tú mí) 是一种植物,属于蔷薇科,花朵洁白或淡粉色,通常在春末夏初开放。因其花期较短,常被用来比喻事物的终结或美好事物的消逝。
二、文化寓意
1. 象征结束与凋零
荼蘼花开于春末,花期短暂,因此常被用来象征美好的事物即将结束,带有淡淡的哀愁和感慨。
2. 代表离别与思念
在古诗文中,荼蘼也常与离别、思念相关联,表达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
3. 隐喻人生阶段
有时也被用来比喻人生的某个阶段,如青春的结束、理想的幻灭等。
三、诗词引用
诗句 | 出处 | 作者 | 含义 |
“开到荼蘼花事了,春红几度谢朝晖。” | 《红楼梦》 | 曹雪芹 | 花开至荼蘼,象征繁华落幕,春光不再。 |
“一树荼蘼不自持,半随流水半沾泥。” | 《浣溪沙·春恨》 | 晏殊 | 花落水中,表现人生无常与无奈。 |
“春尽花渐老,莺声入暮时。荼蘼花下客,独坐对空枝。” | 《春尽》 | 李商隐 | 表达春去秋来、物是人非的感伤。 |
四、总结
项目 | 内容 |
词义 | 一种植物,花期短,象征结束与凋零 |
文化意义 | 离别、思念、人生阶段、美好事物的消逝 |
诗词引用 | 多见于古典诗词,表达哀愁与感慨 |
常用语境 | 文学、诗歌、情感表达中,多用于描写情感变化或时光流逝 |
结语:
“荼蘼”不仅是一种植物,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它承载着古人对时间、生命与情感的深刻思考,是中华文化中极具美感与哲理的意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