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旷撞晋平公文言文翻译原文】一、文章总结
《师旷撞晋平公》是一篇出自《说苑·正谏》的文言文,讲述了春秋时期著名乐师师旷因直言进谏而“撞”晋平公的故事。文中通过师旷与晋平公的对话,展现了师旷忠诚、智慧和敢于直谏的性格,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士大夫阶层对君主的谏诤传统。
故事中,晋平公问师旷:“人年七十,可学乎?”师旷回答:“何不秉烛乎?”意指即使年老,也应努力学习,不应因年龄而放弃。晋平公听后不悦,师旷便以“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的比喻进行劝谏。晋平公被其诚意打动,最终接受了建议。
该文语言简练,寓意深刻,体现了儒家“有教无类”“学无止境”的思想,同时也展现了古代士人的责任感和智慧。
二、原文与翻译对照表
原文 | 现代汉语翻译 |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可学乎?” |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年纪七十了,还能学习吗?” |
师旷曰:“何不秉烛乎?” | 师旷说:“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呢?” |
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 晋平公说:“哪里有做臣子的戏弄君主的道理?” |
师旷对曰:“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 | 师旷回答说:“我听说:少年时好学,如同初升的太阳;壮年时好学,如同中午的阳光;老年时好学,如同点燃的蜡烛。” |
“夫昼而耕,夜而读,未尝废也。今吾年七十,犹欲学,岂可已乎?” | “白天耕作,晚上读书,从未间断。如今我七十岁了,还想要学习,怎么能停止呢?” |
公曰:“善哉!” | 晋平公说:“说得很好!” |
三、内容解析
1. 人物形象
- 师旷:忠诚、智慧、有远见,敢于直言,具有强烈的责任感。
- 晋平公:虽起初不悦,但能听取忠言,体现出一位明君的风范。
2. 主题思想
- 强调“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
- 反映了古代士人对君主的谏诤文化。
- 体现儒家“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
3. 语言风格
- 简洁凝练,富有哲理。
- 多用比喻,增强说服力。
四、结语
《师旷撞晋平公》虽短小精悍,却寓意深远。它不仅是一则关于学习的寓言,更是一篇展现古代士人精神风貌的典范之作。通过师旷的直言与晋平公的接纳,我们看到了一个理想化的君臣关系——君主虚心纳谏,臣子忠诚敢言,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