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然勒功是什么意思】“燕然勒功”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历史典故的成语,常用于形容在边疆或战场上的重大胜利,并以刻石记功的方式加以纪念。这个词语不仅承载着军事成就的意义,也体现了古代文人对功业的追求与记录方式。
一、
“燕然勒功”出自《后汉书·窦宪传》,讲述的是东汉时期大将军窦宪率军击败匈奴,追至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的杭爱山),并在山上刻石纪功的故事。从此,“燕然勒功”成为一种象征胜利和功绩的表达方式,也常被用来比喻在艰难环境中取得显著成就。
这一典故不仅反映了古代战争的残酷与荣耀,也展现了古人通过文字铭记功勋的文化传统。在现代语境中,“燕然勒功”常被引用为激励人心、弘扬奋斗精神的象征。
二、表格形式展示
项目 | 内容 |
典故来源 | 《后汉书·窦宪传》 |
出处原文 | “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而还。” |
含义 | 指在边疆或战场上取得重大胜利,并以刻石记功的方式加以记载。 |
历史背景 | 东汉时期,窦宪率军击败匈奴,追至燕然山,刻石纪功。 |
文化意义 | 象征功业、胜利与荣誉,体现古代文人对功勋的重视与记录传统。 |
现代用法 | 常用于形容在艰苦环境中取得显著成就,或作为激励奋斗精神的象征。 |
相关人物 | 窦宪(东汉大将军) |
地理位置 | 燕然山,即今蒙古国境内的杭爱山 |
三、结语
“燕然勒功”不仅是历史中的一个真实事件,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代表着古代将士的英勇与智慧。它提醒我们,在面对挑战时,坚持与努力终将带来值得铭记的成果。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勒功”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