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然勒功的释义】“燕然勒功”是一个源自古代历史典故的成语,常用于形容在边疆立下显赫战功、功成名就的壮举。该词最早出自东汉时期的历史记载,后被广泛用于文学和历史语境中,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一、释义总结
“燕然勒功”字面意思是“在燕然山刻石记功”,原指汉代名将窦宪北击匈奴,在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的杭爱山)刻石纪功的事迹。后来,“燕然勒功”逐渐成为一种象征,表示在边疆或战争中取得重大胜利,并以文字形式记录功绩,彰显功勋。
这一成语不仅体现了古代将士的英勇精神,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功业的重视与纪念方式。
二、关键信息对比表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燕然勒功 |
出处 | 《后汉书·窦宪传》 |
典故来源 | 汉代窦宪北击匈奴,在燕然山刻石纪功 |
字面意思 | 在燕然山刻石记功 |
引申含义 | 表示在边疆或战争中建立显赫战功,功成名就 |
文化象征 | 勇敢、忠诚、功业、荣耀 |
使用场景 | 多用于文学、历史、军事等语境中,表达对英雄事迹的赞美 |
现代用法 | 常用于比喻在重要领域取得显著成就 |
三、延伸理解
“燕然勒功”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事件的描述,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代表了古代将士为国效力、不畏艰险、建功立业的精神风貌。在今天的社会中,虽然不再有“勒功于石”的形式,但“燕然勒功”仍可用于激励人们在各自领域中追求卓越、实现自我价值。
此外,该成语也常出现在诗词和文章中,如唐代诗人王昌龄、杜甫等均有相关诗句,进一步丰富了其文化内涵。
通过了解“燕然勒功”的出处与意义,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古代历史,也能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应用于现代生活与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