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涕泗横流的解释】“涕泗横流”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人极度悲伤或情绪激动时流泪不止的状态。这个成语不仅表达了泪水的大量流出,还带有一种情感上的强烈波动,常见于文学作品或日常表达中。
一、成语解析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涕泗横流 |
拼音 | tì sì héng liú |
出处 | 出自《左传·哀公十五年》:“子路曰:‘吾闻之也,君子不与人争,而以义为先。’孔子曰:‘然。’子路出,孔子曰:‘吾其为鲁之士乎?’于是涕泗横流。” |
释义 | 泪水和鼻涕同时流出,形容极度悲伤或情绪激动。 |
用法 | 多用于描写人物在悲痛、感动或激动时的情态。 |
近义词 | 泣不成声、泪如雨下、悲痛欲绝 |
反义词 | 喜笑颜开、心平气和、无动于衷 |
二、使用场景举例
1. 文学作品:在小说或古文中,常用来描绘人物因失去亲人、遭遇不幸而悲痛欲绝。
- 例句:他得知母亲病逝的消息后,涕泗横流,久久不能自已。
2. 影视作品:在电影或电视剧中,角色在感人情节中常常表现出“涕泗横流”的状态。
- 例句:看到父亲为了家庭付出一生,她忍不住泪如雨下,涕泗横流。
3. 日常生活:在某些情感强烈的场合,人们也会用此成语来形容自己的情绪。
- 例句:听到老友去世的消息,我一时情绪失控,涕泗横流。
三、成语的文化意义
“涕泗横流”不仅仅是一个描述流泪的词语,它还承载了传统文化中对情感表达的重视。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情感的真挚表达被视为一种美德,而“涕泗横流”正是这种情感深度的体现。
此外,该成语也反映了古人对“情”与“义”的深刻理解,强调人在面对重大人生变故时的情感反应,具有一定的文化象征意义。
四、总结
“涕泗横流”是一个形象生动、富有感情色彩的成语,常用于描述人在极度悲伤或情绪激动时的表现。它不仅在文学作品中频繁出现,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广泛的应用。通过了解其出处、含义及使用方式,可以更好地掌握这一成语的用法,并在适当场合加以运用,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如需进一步了解其他成语或相关文化背景,欢迎继续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