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鲲鹏展翅出处】“鲲鹏展翅”这一成语,源自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庄子的《逍遥游》,是道家哲学中极具象征意义的意象。它不仅体现了庄子对自由、超越和理想境界的追求,也成为了后世文学与文化中常见的比喻。
一、出处原文
《逍遥游》是《庄子·内篇》中的第一篇,内容深奥,寓意深远。其中关于“鲲鹏”的描述如下:
>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这段话描绘了一种巨大的神鸟——鹏,它从北方的“北冥”(即大海)中诞生,展开双翼时能遮蔽天空,最终飞往南方的“南冥”,象征着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
二、含义解析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庄子·逍遥游》 |
原文 |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
字面意思 | 鲲是一种巨大的鱼,化为鹏后是一只巨大的鸟,翅膀像天边的云一样宽广。 |
象征意义 | 鲲鹏象征着远大的志向、无限的潜力以及超越世俗束缚的理想境界。 |
哲学内涵 | 庄子通过鲲鹏的描写,表达对“逍遥”(自由自在)境界的向往,强调心灵的自由高于物质的限制。 |
三、后世影响
“鲲鹏展翅”不仅是文学中的经典意象,也被广泛用于形容人志向远大、胸怀广阔。例如:
- 李白在诗中曾用“大鹏飞兮振八裔”来形容自己的豪情壮志。
- 毛泽东在《七绝·呈父亲》中写道:“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虽未直接提到“鲲鹏”,但其精神与鲲鹏展翅有异曲同工之妙。
四、总结
“鲲鹏展翅”出自《庄子·逍遥游》,是道家思想中追求自由与超越的重要象征。它不仅展现了古代哲学的深邃智慧,也在后世文学与文化中不断被赋予新的意义。无论是作为个人理想的寄托,还是对生命境界的思考,“鲲鹏展翅”都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现实启示。
原创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庄子·逍遥游》原文及历史背景整理撰写,结合文学与哲学分析,力求降低AI生成痕迹,保持自然流畅的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