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毫的意思是什么】“秋毫”是一个汉语词语,常用于文学或书面语中,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下面将从词义、来源、用法等方面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
一、词义总结
“秋毫”原意是指秋天鸟兽身上新生的细小毛发,因其纤细柔软,常用来比喻极细微的事物。在古代文献中,“秋毫”也常被引申为事物的细微之处,甚至用来形容人的洞察力或判断力极其敏锐。
在现代汉语中,“秋毫”多用于成语“明察秋毫”,表示对事情观察非常细致,连最细微的地方都能看清楚。
二、来源与出处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
释义 | 孟子用“秋毫”来形容视力极好,能看清极小的细节。 |
三、常见用法与搭配
用法 | 示例 |
成语 | 明察秋毫 |
引申义 | 形容人细心、观察力强 |
文学描写 | 常用于描写人物细致入微的观察或描写细腻的场景 |
四、词语辨析
词语 | 含义 | 与“秋毫”的关系 |
秋毫 | 指极细小的事物或细节 | 原始含义 |
明察秋毫 | 能看到极细小的东西 | 成语,源自“秋毫” |
秋毫之末 | 极其微小的部分 | 与“秋毫”意义相近 |
五、使用建议
- 适用场合:适用于正式写作、文学作品或需要强调细致观察的语境。
- 避免误用:不要将“秋毫”单独用于描述普通事物,应结合具体语境使用。
- 注意语气:该词带有一定文言色彩,适合书面表达,口语中较少使用。
六、总结
“秋毫”原指秋季动物身上的细小绒毛,后引申为极细微的事物或细节。在古代文学中,常用来形容人的观察力敏锐,如“明察秋毫”。现代使用中,仍保留其文学性和象征性,多用于正式或文学语境中。
项目 | 内容 |
本义 | 秋季动物的细小绒毛 |
引申义 | 极细微的事物、细节 |
成语 | 明察秋毫 |
出处 | 《孟子·梁惠王上》 |
使用建议 | 多用于书面语、文学作品 |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秋毫”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词语,更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语言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