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茕茕孑立沆瀣一气的意思】“茕茕孑立,沆瀣一气”是一句中文成语组合,分别出自不同的典故,但常被连用,用来形容某种孤立无援或同流合污的状态。下面将从词语含义、出处、现代用法等方面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展示。
一、词语解释
1. 茕茕孑立
- 意思:形容一个人孤苦伶仃,无依无靠。
- 来源:出自《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向晨,庭燎有辉,君子至止,鸾声近。”后在魏晋时期被引申为孤独之态。
- 现代用法:多用于描述人在困境中孤立无援的状态,带有悲凉的意味。
2. 沆瀣一气
- 意思:比喻臭味相投的人勾结在一起,形成一个利益集团。
- 来源:出自唐代韩愈《赠崔立之评事》诗:“君不见,昆仑之高,万仞千尺;又不见,沆瀣之气,共成一脉。”原意是两种自然气息结合,后演变为贬义词。
- 现代用法:常用于批评腐败、勾结、拉帮结派等不良现象。
二、词语组合使用的意义
当“茕茕孑立”和“沆瀣一气”连用时,往往表达一种矛盾的状态:一方面,某人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另一方面,周围却存在一些不正之风或腐败势力。这种对比强化了语义的张力,常用于文学或评论中,强调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冲突。
三、总结表格
词语 | 含义 | 出处 | 现代用法 | 情感色彩 |
茕茕孑立 | 孤独无依,无人陪伴 | 《诗经·小雅》 | 描述个体孤立无援的状态 | 悲凉、哀伤 |
沆瀣一气 | 臭味相投,勾结在一起 | 韩愈《赠崔立之评事》 | 批评腐败、拉帮结派的行为 | 贬义、讽刺 |
茕茕孑立沆瀣一气 | 孤独者面对腐败势力 | 组合使用 | 表达个体与环境的对立 | 矛盾、批判 |
四、注意事项
- “茕茕孑立”和“沆瀣一气”虽然可以连用,但它们原本属于不同语境,搭配使用时需注意语义的合理性。
- 在正式写作中,建议根据具体语境选择是否使用该组合,避免造成理解上的歧义。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茕茕孑立沆瀣一气”不仅是一个语言现象,更是一种社会观察的体现,反映了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复杂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