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出自《世说新语·言语》,原意是:鸟巢被倾覆了,里面的蛋还能完好无损吗?比喻整体遭到破坏,个体也难以幸免。这句话常用来形容在大环境或集体遭遇灾难时,个人也难逃厄运。
一、原文解析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世说新语·言语》 |
原文 |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
释义 | 比喻整体遭难,个体无法独善其身 |
用法 | 多用于描述集体危机下的个体命运 |
现代意义 | 强调系统性风险对个体的影响 |
二、历史背景与演变
该句最早出现在东晋时期,当时士人之间常以言辞表达对时局的感慨。后世多用于政治、社会、家庭等层面,强调个体与整体的关系。
- 政治层面:如王朝更替、战乱动荡中,百姓往往首当其冲。
- 社会层面:经济危机、政策变动等都会影响到普通人的生活。
- 家庭层面:家族兴衰、成员命运紧密相连。
三、现实应用举例
场景 | 应用实例 | 解释 |
政治变革 | 清朝灭亡后,满清贵族失去特权 | 整体制度崩溃,个体利益受损 |
经济危机 | 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全球 | 全球化背景下,局部问题引发连锁反应 |
家族兴衰 | 一个大家族因某人犯罪而受牵连 | 个体行为影响整个家族声誉和地位 |
社会动荡 | 战争期间平民流离失所 | 集体灾难下,个人生存受到威胁 |
四、现代启示
1. 增强风险意识:在面对不确定因素时,应提前做好准备,避免被动受害。
2. 关注集体命运:个体虽小,但与社会、国家息息相关,应积极参与公共事务。
3. 提升抗压能力: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要培养应对危机的能力。
4. 重视道德责任:个人行为可能影响他人,需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五、总结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不仅是对历史现象的概括,更是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提醒。它告诉我们,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个体的命运往往与整体紧密相连。因此,我们不仅要关注自身的发展,也要关心大局的变化,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原创声明:本文内容为原创撰写,结合历史背景、现实应用与现代启示,旨在深入解读“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内涵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