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流浃背典故】“汗流浃背”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形容人在极度紧张、劳累或恐惧时,汗水大到浸透衣服。这个成语背后有着一段历史典故,源自东汉时期的一位著名人物——王充。
典故来源
据《后汉书·王充传》记载,王充是东汉时期的哲学家、思想家,他一生著书立说,主张唯物主义,反对神学迷信。有一次,他在太学中讲学,面对众多学子,他引经据典、口若悬河,讲得非常投入。由于天气炎热,加上讲解时间较长,他的额头不断渗出汗水,渐渐地,汗水从头上流到脖子,再沿着衣领流下,最终把衣服完全浸湿,因此被人们称为“汗流浃背”。
这个典故后来被广泛引用,用来形容人在紧张、辛苦或害怕时的狼狈状态。
汗流浃背典故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汗流浃背 |
出处 | 《后汉书·王充传》 |
原意 | 形容因紧张、劳累或恐惧而大量出汗,浸透衣服 |
故事背景 | 东汉时期,王充在太学讲学,因天气炎热且讲解时间长,导致汗流浃背 |
引申义 | 现多用于形容人因紧张、劳累、害羞等情绪而大量出汗 |
使用场景 | 可用于描写人在压力下的状态,如考试紧张、工作辛苦等 |
文化影响 | 成为汉语中常用成语之一,常用于文学、口语表达 |
通过了解“汗流浃背”的典故,我们不仅能更深入地理解这个成语的来源和意义,也能更好地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它,增强语言表达的丰富性与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