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人物生平】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被后人尊为“诗圣”。他的诗歌深刻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具有极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杜甫一生坎坷,历经战乱,但始终心系百姓、忧国忧民,其作品被誉为“诗史”。
一、杜甫人物生平总结
杜甫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幼聪慧,博览群书,志向远大。青年时期游历各地,增长见识,结交名士。中年入仕,但因直言敢谏,屡遭贬谪。安史之乱爆发后,他流离失所,目睹民生疾苦,创作大量反映社会现实的诗篇。晚年漂泊西南,生活困顿,最终病逝于湘江舟中。
二、杜甫生平大事年表
时间 | 事件 | 简要说明 |
712年 | 出生 | 出生于河南巩县,祖籍襄阳 |
725年 | 少年时期 | 游历吴越、齐赵等地,广交文人 |
735年 | 应试不第 | 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未中 |
746年 | 移居长安 | 希望通过科举入仕,但仕途不顺 |
755年 | 安史之乱爆发 | 战乱开始,杜甫被迫逃亡 |
759年 | 西行入蜀 | 经历战乱后避难成都,建草堂 |
760年 | 创作高峰期 | 写下《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名篇 |
765年 | 离蜀东归 | 因成都政局变化,离开四川 |
770年 | 病逝于湘江 | 流落湖南,病逝于舟中 |
三、杜甫的思想与文学成就
杜甫的诗歌以现实主义风格为主,内容涵盖国家兴衰、人民疾苦、个人遭遇等多方面。他善于用细腻的笔触描绘社会百态,语言凝练,情感真挚。其诗作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也反映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杜甫的作品被后世称为“诗史”,他本人也被尊为“诗圣”。他的诗歌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尤其在宋代以后,成为文人学习的典范。
四、结语
杜甫的一生是坎坷而伟大的,他用诗歌记录了时代的变迁,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厚意。尽管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坚守理想,不改初心。杜甫的精神与作品,至今仍激励着无数人追求正义与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