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耻而后勇的意思】“知耻而后勇”出自《礼记·大学》,原句为:“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后世引申为“知耻而后勇”,意指一个人如果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或不足(即“知耻”),就会激发内在的勇气和决心去改正错误、奋发图强(即“后勇”)。
这句话强调的是自我反省与行动力的结合,是个人成长与道德提升的重要动力来源。
“知耻而后勇”是一种由羞耻心驱动的积极行为,它体现了人在面对自身缺点或失败时,能够正视问题并勇敢地改变自己。这种精神在历史人物、名人名言以及日常生活中都有广泛体现,是推动个人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正能量。
表格展示:
| 项目 | 内容 |
| 出处 | 《礼记·大学》 |
| 原文含义 | 指人因知耻而产生勇气,进而奋发图强 |
| 现代解释 | 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或错误后,激发斗志,努力改进 |
| 核心思想 | 自我反省 + 勇气行动 = 成长与进步 |
| 历史例子 | 如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曾国藩反思自省等 |
| 应用场景 | 个人成长、教育、职场、社会道德建设等 |
| 警示意义 | 不知耻则无勇,缺乏自省的人难以真正进步 |
| 与“知耻”关系 | “知耻”是前提,“勇”是结果 |
| 与“耻”关系 | “耻”是触发点,“勇”是应对方式 |
通过“知耻而后勇”,我们不仅能够看到个人的成长轨迹,也能感受到中华文化中对自我完善和道德修养的高度重视。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不断践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