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家纾难成语解释】“毁家纾难”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一个人为了国家、民族或他人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家庭财产,甚至倾家荡产来解决困难。这个成语蕴含着一种无私奉献、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一种高尚情操。
在历史和文学作品中,“毁家纾难”多用于描述那些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仁人志士。他们面对国难或危急时刻,选择以自身为代价,承担起应尽的责任。
成语解析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出自《左传·僖公十五年》:“毁家纾难,忠也。” |
字面意思 | “毁家”指毁掉自己的家产;“纾难”指解除困难。 |
引申义 | 指为了国家、集体或他人利益,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甚至倾家荡产。 |
用法 | 多用于褒义,形容人的大义精神和牺牲精神。 |
近义词 | 舍己为人、鞠躬尽瘁、慷慨解囊 |
反义词 | 自私自利、损人利己、斤斤计较 |
历史典故
在古代,许多仁人志士都曾践行“毁家纾难”的精神。例如:
- 范仲淹:他年轻时家境贫寒,但心怀天下,后来官至宰相,仍坚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了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 文天祥:南宋末年,面对元军入侵,他变卖家产支持抗元,最终被捕不屈,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
这些人物的故事,正是“毁家纾难”精神的真实写照。
现代意义
在现代社会,“毁家纾难”虽然不再常见于日常生活,但它所代表的精神依然值得我们学习。无论是面对社会危机、自然灾害,还是个人责任与义务,这种敢于担当、勇于付出的态度,依然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总结
“毁家纾难”不仅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提醒我们,在关键时刻,应当以大局为重,勇于承担责任,必要时可以放弃个人利益,去换取更大的价值。这种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