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丘之貉是什么意思】“一丘之貉”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同一类人或事物,尤其是带有贬义的语境。这个成语出自《汉书·东方朔传》,原意是指同一个山丘里的貉(一种类似狐狸的小动物),后来被用来比喻彼此同类、没有区别,多用于讽刺某些人虽然外表不同,但本质一样,常常一起做坏事。
一丘之貉的含义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一丘之貉 |
拼音 | yī qiū zhī hé |
出处 | 《汉书·东方朔传》 |
本义 | 同一个山丘里的貉,比喻同类 |
引申义 | 形容彼此相似、没有差别,多用于贬义 |
使用场景 | 讽刺、批评某类人或行为,强调其相似性 |
近义词 | 同流合污、沆瀣一气、一模一样 |
反义词 | 鹤立鸡群、与众不同、出类拔萃 |
成语解析:
“一丘之貉”中的“丘”指的是小山,“貉”是一种像狐狸的动物。在古代,人们认为同一座山上的貉是同类,不会互相攻击。后来,这个成语被引申为: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不一样,但实际上本质相同,往往一起做坏事。
例如:“这帮人都是社会上的害群之马,简直是‘一丘之貉’。”
使用注意:
1. 语气偏贬义:使用时要根据语境判断是否合适,避免误用。
2. 强调“同类”:重点在于指出两者之间的相似性,而非单纯比较差异。
3. 可作名词或动词使用:如“他和那帮人是一丘之貉”。
总结:
“一丘之貉”是一个形象生动、寓意深刻的成语,常用于批评那些本质上相似却行为恶劣的人或群体。了解它的来源与用法,有助于我们在日常交流中更准确地表达观点,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与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