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丘之貉的意思】“一丘之貉”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那些在行为、思想或品质上相似的一群人,尤其是指那些没有原则、趋炎附势、同流合污的人。这个成语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用来批评某些群体中成员之间的相似性,往往暗示他们缺乏独立判断力。
一丘之貉的含义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一丘之貉 |
拼音 | yī qiū zhī hé |
出处 | 出自《汉书·杨恽传》:“若乃今者,一丘之貉。” |
释义 | 原意是指同一座山上的狐狸,比喻同类的人或事物,多用于贬义,表示一群没有主见、随波逐流的人。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一群人行为相近、品质低下,常带有讽刺意味。 |
近义词 | 同流合污、沆瀣一气、狐群狗党 |
反义词 | 独立自主、正直不阿、洁身自好 |
使用场景 | 用于批评社会现象、团队风气、人际关系等,强调群体中的不良倾向。 |
成语背景与演变
“一丘之貉”最早出自西汉时期的历史文献《汉书·杨恽传》。原句是“若乃今者,一丘之貉”,意思是说这些人就像同一座山里的狐狸一样,彼此相似,没有差别。后来这个成语逐渐演变为一个固定表达,用来形容那些在道德、行为上表现一致的群体。
在现代汉语中,“一丘之貉”更多地被用来批评那些没有主见、盲目跟风、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它不仅适用于个人,也可以用来形容某个组织、团体甚至社会现象。
实际应用举例
1. 社会现象:
在一些腐败现象中,有人会说:“这些官员都是‘一丘之貉’,根本没人愿意真正改变现状。”
2. 职场环境:
“这家公司里的人都是‘一丘之貉’,大家都只顾自己利益,没人愿意为团队付出。”
3. 人际关系:
“他那帮朋友都是‘一丘之貉’,整天在一起说闲话,毫无上进心。”
总结
“一丘之貉”是一个形象生动且富有批判性的成语,常用于描述那些行为相似、缺乏原则的人群。在使用时要注意语境,避免误用或过度贬低他人。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和历史背景,有助于更准确地运用这一成语,增强语言表达的深度与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