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之推不言禄文言文翻译】一、
《介之推不言禄》是出自《左传》的一篇短文,讲述了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介之推在晋文公重耳即位后,因未受封赏而选择隐退的故事。文章通过介之推的言行,表达了他对功名利禄的淡泊和对忠诚与道义的坚守。全文语言简练,寓意深刻,体现了古代士人追求道德操守的价值观。
二、文言文原文与白话翻译对照表
文言文原文 | 白话翻译 |
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 介之推没有请求封赏,所以也没有得到封赏。 |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 | 介之推说:“献公有九个儿子,只有您还在。惠公和怀公没有亲人,内外都抛弃了他们。” |
“民皆有壹,而我独无,其谁与为善?” | “百姓都有一个归宿,唯独我没有,我跟谁去行善呢?” |
“吾闻之:‘君子务其大者,远者。’” | 我听说:“君子应注重大事和长远的事。” |
“今吾既无禄,又不言禄,是以避禄也。” | 现在我既没有俸禄,也不提俸禄,这正是为了避开俸禄啊。 |
“吾闻之:‘忠臣不事二君,贞女不事二夫。’” | 我听说:“忠臣不会侍奉两个君主,贞洁的女子不会侍奉两个丈夫。” |
“今君复国,而吾不与焉,吾何以见于世?” | 现在君主恢复了国家,而我没有参与,我还有什么脸面见人呢? |
“吾欲避禄,以全吾志。” | 我想避开俸禄,来保全我的志向。 |
“遂隐而死。” | 于是他隐居不出,最终去世。 |
三、文章解析
《介之推不言禄》虽篇幅短小,但内涵丰富。文中通过介之推的自述,展现了他高尚的品格与坚定的信念。他拒绝接受封赏,并非出于怨恨或不满,而是出于对个人操守的坚持。他认为,作为臣子,不应贪图功名,而应以忠诚和道义为本。
这篇文章不仅反映了春秋时期士人的精神风貌,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华文化中“清高自持”精神的典范之一。
四、结语
《介之推不言禄》是一篇值得深思的文章。它提醒我们,在面对荣誉与利益时,应保持内心的清明与正直。介之推的选择虽然看似消极,实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不为外物所动,坚守自我价值。这种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