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问答 >

促织原文及翻译注释

2025-09-24 00:08:45

问题描述:

促织原文及翻译注释,这个坑怎么填啊?求大佬带带!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9-24 00:08:45

促织原文及翻译注释】《促织》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所著《聊斋志异》中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主人公成名因被官府逼迫捉促织(即蟋蟀)而历经磨难,最终获得富贵的故事。本文通过讽刺手法揭露了封建社会中官吏的贪婪与百姓的苦难。

一、

《促织》以“促织”为线索,描绘了一个普通百姓在官府压迫下的悲惨遭遇。故事中,成名因无法完成官府下达的捉蟋蟀任务,几乎丧命,后因偶然得到一只珍稀蟋蟀,不仅免于受罚,还因此发迹。作品通过这一荒诞情节,深刻批判了当时社会的腐败和官民之间的不公。

二、原文、翻译与注释对照表

原文 翻译 注释
成名,字子和,少贫,性喜虫,常从里中少年游。 成名,字子和,小时候家境贫穷,性格喜欢养虫,常常和同乡的少年一起玩耍。 “成名”是故事的主人公;“促织”即蟋蟀,古人常用此称呼。
官府每岁征虫,率以为常。 官府每年都要征收蟋蟀,这已成为一种惯例。 “征虫”指官府向民间征集蟋蟀,反映出赋税制度的残酷。
成名尝奉令,不得,将死。 成名曾奉命去捉蟋蟀,没有捉到,差点送命。 表现了官府对百姓的压迫之深。
妻曰:“君勿忧,吾当自出。” 妻子说:“你别担心,我来想办法。” 展现出妻子的机智与坚强。
乃易衣而出,夜半至野。 于是换上衣服出去,半夜到了野外。 描写夫妻二人为了生计奔波的情景。
遇一老翁,问其故。 遇见一位老人,询问缘由。 老人成为故事中的关键人物,提供了帮助。
老人曰:“此虫非可轻得也,必有奇技。” 老人说:“这种蟋蟀不是随便能捉到的,一定有特别的技艺。” 暗示蟋蟀的珍贵与难以获取。
乃引之入山,得一虫,状甚美。 于是带他进山,找到一只蟋蟀,样子非常漂亮。 引出关键道具,推动情节发展。
成名归,献于县令。 成名回来,把蟋蟀献给县令。 此时蟋蟀的价值开始显现。
令大悦,赐金帛,且曰:“汝能得此虫,可为良民矣。” 县令非常高兴,赏赐金银绸缎,并说:“你能得到这样的蟋蟀,就可以做个好百姓了。” 反映出官场的虚伪与权力的滥用。
成名由此显贵,家道日隆。 成名从此显赫起来,家境日益富裕。 结局虽看似圆满,实则讽刺意味浓厚。

三、主题分析

《促织》通过一个普通人的命运起伏,揭示了封建社会中百姓的无奈与官吏的贪婪。作者借“促织”这一微小事物,反映了整个社会的黑暗面,表达了对底层人民的同情与对腐败官僚的批判。

四、艺术特色

1. 讽刺手法:通过夸张和荒诞的情节,讽刺官场的腐败与百姓的苦难。

2. 语言简练:文字简洁明了,情节紧凑,富有节奏感。

3. 象征意义:蟋蟀不仅是故事的线索,也象征着命运的无常与人生的起伏。

五、结语

《促织》虽是一篇短文,但寓意深刻,思想性强。它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封建社会的真实面貌。通过对“促织”的描写,蒲松龄展现了他对现实的深刻洞察与对人性的深切关怀。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

 
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