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厉内荏下一句是什么】“外厉内荏”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一个人外表看起来强硬、严厉,但内心却胆怯、软弱。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原文为:“外厉而内荏,譬诸草木,区以别矣。”意思是说,外表强硬,内心柔弱,就像草木一样,种类不同,区别明显。
一、总结
“外厉内荏”的完整出处是《左传·宣公十五年》中的“外厉而内荏”,意指外表强硬,内心虚弱。该成语多用于批评那些表面强硬、实则胆小怕事的人。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全称 | 外厉内荏(或作“外厉而内荏”) |
出处 | 《左传·宣公十五年》 |
原文 | “外厉而内荏,譬诸草木,区以别矣。” |
含义 | 表面强硬,内心虚弱;外表强硬,实际胆怯。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人或事物的表里不一,尤其指人的性格或行为表现。 |
近义词 | 色厉内荏、外强中干、虚张声势 |
反义词 | 表里如一、内外一致、刚正不阿 |
使用场景 | 批评他人时使用,也可自省,用于描述某些现象或人物的性格特点。 |
三、延伸理解
“外厉内荏”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成语,它还反映了人性中常见的矛盾:在社会交往中,有些人为了维护形象或达到某种目的,会刻意表现出强硬的一面,但实际上内心并不坚定或缺乏自信。这种现象在职场、家庭、甚至政治领域都较为常见。
从历史角度看,《左传》作为一部重要的史书,其语言风格严谨且富有哲理,成语“外厉内荏”正是这种风格的体现之一。它不仅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也提醒人们要注重内在修养与真实表达。
四、结语
“外厉内荏”虽简短,却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了解这一成语的来源和含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与他人,避免被表象迷惑,做到知人知己、内外兼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