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恶不赦的意思是什么】“十恶不赦”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罪行极其严重、不可饶恕的人。这个成语源于古代法律制度,最早出现在隋唐时期的《隋律》和《唐律疏议》中,用来列举十种严重的犯罪行为,这些行为被视为对国家和社会秩序的最大威胁。
一、
“十恶不赦”原指古代法律中规定的十种重罪,后来引申为对犯下极端罪行的人的严厉谴责。它强调的是罪行的严重性和不可宽恕性,通常用于文学、影视或日常表达中,表示某人罪大恶极,无法被原谅或赦免。
在现代语境中,“十恶不赦”更多是一种比喻用法,不一定严格对应古代的十种罪名,而是泛指那些道德或法律上极为恶劣的行为。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十恶不赦 |
拼音 | shí è bù shè |
出处 | 《隋律》《唐律疏议》 |
含义 | 原指古代法律中的十种重罪,现多用于形容罪行极其严重、不可宽恕的人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或正式场合,也可用于口语中 |
近义词 | 罪大恶极、罪不可赦、罄竹难书 |
反义词 | 无罪可恕、从轻发落、宽大处理 |
使用场景 | 描述严重犯罪、道德败坏、极端恶行等 |
文化意义 | 反映古代法律对社会秩序的重视,也体现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评判标准 |
三、延伸说明
“十恶”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在唐代的法律中,“十恶”包括:
1. 谋反
2. 谋大逆
3. 谋叛
4. 恶逆
5. 不道
6. 大不敬
7. 不孝
8. 不睦
9. 不义
10. 内乱
这些罪行都被视为对国家、家庭、伦理秩序的严重破坏,因此必须受到最严厉的惩罚。
虽然现代社会已不再使用“十恶”的法律概念,但“十恶不赦”这一成语依然广泛使用,成为一种强烈的道德谴责方式。
通过了解“十恶不赦”的来源与含义,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当代语言中的使用价值和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