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动声色历史典故】“不动声色”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人在面对事情时情绪稳定、态度冷静,不轻易表露自己的情感或反应。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历史故事,常用于描述那些在危机中沉着应对、不露声色的人物。
一、成语出处与含义
“不动声色”最早见于《后汉书·王符传》:“其人也,静而无言,动而不声,行而不迹。”后来演变为现代常用的“不动声色”,意指人在面对突发事件或复杂局面时,能够保持镇定,不发出声音,也不表现出情绪波动。
二、相关历史典故
典故名称 | 出处 | 故事简介 | 体现“不动声色”的表现 |
周瑜临危不乱 |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 赤壁之战中,周瑜面对曹操大军压境,仍能冷静分析战局,制定战略,最终以少胜多。 | 面对强敌,周瑜未露惧色,稳坐军帐,指挥若定。 |
司马懿忍辱负重 | 《三国志·魏书·司马懿传》 | 曹操死后,司马懿隐忍多年,表面顺从,实则暗中积蓄力量,最终掌控朝政。 | 面对权臣压制,司马懿始终不露锋芒,沉默应对。 |
韩信胯下之辱 | 《史记·淮阴侯列传》 | 韩信年轻时受胯下之辱,但当时并未发怒,而是默默忍受,后来成为一代名将。 | 面对羞辱,韩信不动声色,不争一时之气。 |
王阳明龙场悟道 | 《王阳明全集》 | 被贬至贵州龙场,身处逆境,王阳明依然心平气和,最终悟出“心即理”。 | 在困顿中保持内心平静,不为外物所动。 |
三、总结
“不动声色”不仅是语言上的表达,更是一种处世智慧。它强调在压力之下保持冷静,在困境中不轻举妄动,体现出一个人的修养与能力。历史上许多杰出人物都曾以“不动声色”的态度应对挑战,最终取得成功。
这一成语提醒我们:真正的强者,往往不是那些大喊大叫的人,而是那些能在关键时刻沉得住气、不被情绪左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