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露声色的意思是什么】“不露声色”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描述一个人在面对事情时,情绪或态度非常稳定,不会轻易表露出来。这个成语强调的是内心的冷静和外表的克制。
一、
“不露声色”原意是指不显露声音和脸色,后来引申为在面对各种情况时,保持冷静、沉着,不表现出内心的波动或情绪变化。它常用来形容人在处理复杂或紧张局面时的从容与镇定。
这个成语多用于描写人物的心理状态,尤其在文学作品、影视剧中经常出现,用来刻画角色的沉稳和智慧。
二、表格展示
词语 | 不露声色 |
拼音 | bù lù shēng sè |
释义 | 不显露声音和脸色,形容人情绪稳定、内心平静,不外露 |
出处 | 《晋书·王导传》:“导虽居中书,而恭谨如初,未尝有骄慢之色,不露声色。” |
近义词 | 面不改色、不动声色、镇定自若 |
反义词 | 喜形于色、暴跳如雷、怒发冲冠 |
用法 | 作谓语、状语;多用于书面语 |
例句 | 他面对突发状况,依然不露声色,令人佩服。 |
三、使用场景举例
- 职场中:领导在会议上面对突发问题,仍能冷静分析,不露声色。
- 生活中:朋友遇到挫折时,不抱怨、不发泄,表现得非常淡定。
- 影视作品:一些侦探剧中的主角,在面对危险时始终保持冷静,不露声色。
四、小结
“不露声色”不仅是一种情绪控制的能力,也是一种处世智慧。在现代社会中,能够做到不露声色的人往往更具影响力和说服力。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压力或挑战时,应学会控制情绪,保持理智与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