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璧归赵是什么意思】“完璧归赵”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历史典故的成语,常用来形容将原物完好无损地归还给原主。这个成语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讲述的是战国时期赵国大臣蔺相如奉命护送和氏璧前往秦国,最终成功将其带回赵国的故事。
一、成语释义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完璧归赵 |
拼音 | wán bì guī zhào |
出处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
含义 | 把完整的玉璧归还给原主,比喻保全物品或权利,不使受损或流失 |
用法 | 多用于描述归还物品、维护权益或坚守原则的行为 |
二、故事背景
战国时期,赵国拥有稀世珍宝——和氏璧。秦王听说后,以欺骗手段要求赵国献出此璧。赵国不敢轻易答应,于是派蔺相如作为使者前往秦国交涉。
蔺相如带着和氏璧来到秦国,发现秦王并无诚意,便机智地将玉璧藏起,并以死相逼,最终迫使秦王不得不放弃夺玉的念头。蔺相如不仅保住了和氏璧,还成功将其带回赵国,因此被封为上卿,成为赵国的重要大臣。
三、成语寓意与引申义
- 强调诚信与智慧:蔺相如在面对强权时,既表现出坚定的立场,又运用了巧妙的策略。
- 重视物品的完整性:无论是在外交场合还是日常生活中,“完璧归赵”都象征着对他人财物的尊重。
- 体现民族气节:这一典故也常被用来赞扬那些在危机中坚守正义、维护国家尊严的人。
四、现代应用
在现代社会中,“完璧归赵”常用于以下情境:
场景 | 应用举例 |
商业合作 | 借款人按时归还借款,未损坏任何物品 |
法律事务 | 被盗物品被找回并完整归还 |
人际关系 | 朋友借用物品后如数归还 |
文化交流 | 外国友人归还中国文物,保持其原貌 |
五、总结
“完璧归赵”不仅是一个历史故事,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崇尚诚信、重诺守信的价值观。在今天,这一成语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提醒我们在处理事务时,要讲究原则、注重细节,做到物归原主、不失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