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璧归赵的原文和注释】“完璧归赵”是《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的一个著名历史故事,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大夫蔺相如奉命护送和氏璧前往秦国,面对强权不惧,最终成功将宝璧完好无损地送回赵国的故事。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将原物完好无损地归还给原主。
一、原文节选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曰:“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秦者,未得。
>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私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臣以为其言良,遂遣之。……
> 相如持其璧睨柱,曰:“……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王许之。……
>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相如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道以归赵。”……
> 秦王怒,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二、
蔺相如凭借智慧与胆识,在秦王面前巧妙周旋,不仅保护了赵国的利益,还让秦国无法轻易夺走和氏璧。他最终选择将玉璧秘密送回赵国,展现了忠诚与机智,也为赵国赢得了尊严。
三、关键人物与事件对照表
人物 | 角色 | 主要行为 | 结果 |
蔺相如 | 赵国大夫 | 奉命出使秦国,智取和氏璧,最终将其送回赵国 | 成功完成使命,赢得尊重 |
赵惠文王 | 赵国国君 | 接受秦国要求,派蔺相如出使 | 保全国家利益 |
秦昭王 | 秦国国君 | 欲以十五城换和氏璧,后因蔺相如抗争而未能得逞 | 未能如愿,被迫退让 |
缪贤 | 赵国宦官 | 推荐蔺相如出使 | 助力赵国化解危机 |
廉颇 | 赵国大将军 | 支持蔺相如行动,保障国家安全 | 体现忠心与合作精神 |
四、成语解释
- 成语: 完璧归赵
- 含义: 把原物完整无缺地归还给原主。
- 引申义: 表示在困难或压力下仍能坚持原则、保护利益。
- 出处: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五、历史意义
“完璧归赵”不仅是古代外交智慧的典范,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成功的政治博弈。它体现了个人勇气与国家尊严之间的关系,也成为后世推崇的忠诚与智慧的象征。
通过这一故事,我们不仅了解了古代的政治斗争,也看到了一个普通人在关键时刻如何以智慧和勇气改变历史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