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肩接踵的故事和含义简短】“比肩接踵”是一个常见的成语,用来形容人多拥挤的场面。这个成语不仅在古代文学中频繁出现,在现代生活中也常被用来描述人群密集的情景。
一、成语故事
“比肩接踵”最早出自《战国策·齐策一》:“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鞠者;家敦而富,邻族而居,比肩接踵。”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齐国都城临淄非常富裕,人们生活富足,邻里之间紧密相连,人与人之间肩并肩、脚碰脚,形容人口众多、热闹非凡。
后来,“比肩接踵”逐渐演变为一个固定成语,用来形容人多得连肩膀和脚都挨在一起,强调人数之多、场面之拥挤。
二、成语含义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比肩接踵 |
拼音 | bǐ jiān jiē zhǒng |
出处 | 《战国策·齐策一》 |
含义 | 形容人多拥挤,肩并肩、脚碰脚 |
用法 | 多用于描写人群密集的场景 |
近义词 | 人山人海、摩肩接踵 |
反义词 | 空无一人、人迹罕至 |
三、使用场景
“比肩接踵”常用于以下几种情况:
- 描述节日或大型活动时的人群:如春节庙会、演唱会现场等;
- 描写城市交通繁忙、街道拥挤的景象;
- 表达对人多环境的无奈或惊叹。
四、总结
“比肩接踵”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既体现了古人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也适用于现代语言表达。它不仅有丰富的历史背景,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通过了解它的故事和含义,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汉语文化的魅力,并在日常交流中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