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遯怎么读音是什么意思】“遯”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字,很多人在阅读古文或书法作品时会遇到。本文将从读音、含义、用法等方面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清晰展示。
一、
“遯”字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在古文和一些特定语境中仍有出现。它的拼音是 dùn,属于第四声。其本义为“退避、隐退”,常用于表达一种主动避开、不与人争斗的态度。在《易经》中,“遯”是卦名之一,象征着隐退与避让。此外,在一些诗词或典故中,“遯”也用来表示逃避现实、远离尘嚣的意境。
该字虽然不常见,但了解其读音和含义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及文化背景。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汉字 | 遯 |
拼音 | dùn |
声调 | 第四声(去声) |
结构 | 半包围结构 |
部首 | 辛 |
笔画 | 13画 |
本义 | 退避、隐退 |
引申义 | 逃避、躲避 |
常见用法 | 多见于古文、诗词、易经等 |
在《易经》中 | 为“遯卦”,象征隐退之道 |
现代使用情况 | 极少使用,多用于书面语 |
同音字 | 趁、钝、遁(注意与“遁”区别) |
三、补充说明
需要注意的是,“遯”与“遁”字形相近,但读音不同。“遁”读作 dùn,意思也相近,都是“逃走、避开”的意思。不过“遯”更偏重于“隐退、不露锋芒”,而“遁”则更多指“逃跑、逃避”。
在实际应用中,若非专门研究古文或书法,一般不需要特别掌握这个字。但对于文学爱好者、历史研究者或对汉字文化感兴趣的人来说,了解“遯”的读音与含义仍然有重要意义。
如需进一步了解“遯”字在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易经》原文或相关古籍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