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首是什么意思】“授首”是一个汉语词汇,常用于古代文献或文学作品中。它字面意思是“交出头颅”,引申为“被处死”或“战败被擒”。在古代战争中,“授首”多指敌将被俘后被斩首,表示彻底失败或死亡。
一、
“授首”是古代汉语中一个具有强烈象征意义的词汇,主要用来描述敌人被击败、被俘或被处决的情景。它不仅是一个动作描述,更是一种身份和命运的象征。在现代语境中,“授首”虽然不再常用,但在一些文学作品或历史叙述中仍保留其原意。
该词常见于古文、诗词、历史典籍中,如《左传》《史记》等,用于强调战争中的胜负与生死结局。
二、表格形式展示
词语 | 授首 |
拼音 | shòu shǒu |
含义 | 1. 交出头颅 2. 被处死 3. 战败被擒 |
出处 | 《左传》《史记》等古籍 |
用法 | 多用于古代文献,描述战争结局或人物命运 |
近义词 | 伏诛、被杀、就义 |
反义词 | 生还、胜利、逃脱 |
现代使用情况 | 较少使用,多见于文学或历史语境 |
三、延伸说明
“授首”一词在古代战争中具有强烈的悲壮色彩,往往意味着失败者的彻底终结。例如,《史记·项羽本纪》中提到“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遂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乃叹曰:‘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项王已死,楚地皆降汉,唯鲁不下。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为其守节,乃封项王鲁公之谥,以鲁礼葬项王谷城。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
在这个故事中,项羽最终“授首”,即被斩首,象征着他生命的终结和楚国的覆灭。
四、结语
“授首”作为古代汉语中的一种表达方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它不仅是对战争结果的描述,更是对人物命运的深刻刻画。在今天,虽然这个词汇不再频繁出现在日常语言中,但它仍然是了解古代文化、历史和文学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