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日常问答 >

胸有成竹的典故是什么

2025-08-14 19:43:33

问题描述:

胸有成竹的典故是什么,急!求解答,求此刻回复!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8-14 19:43:33

胸有成竹的典故是什么】“胸有成竹”是一个广为流传的成语,出自北宋文豪苏轼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这个成语原本是形容画家在作画之前,心中已经有了清晰的构思和把握,后来引申为做事之前已有充分准备和信心。

一、典故来源总结

项目 内容
成语名称 胸有成竹
出处 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原意 画家在作画前心中已有完整构图,如同竹子已生长在胸中
引申义 做事之前已有充分准备和把握,充满信心
人物 文同(字与可),宋代著名画家
故事背景 文同擅长画竹,苏轼称赞他“胸有成竹”,强调其创作前的构思过程

二、典故内容详解

文同是北宋时期著名的画家,尤其以画竹闻名。他在画竹之前,常常会先观察竹子的形态、生长环境以及光影变化,然后在脑海中形成一幅完整的画面。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思考,使得他在下笔时能够得心应手,毫不迟疑。

苏轼在一篇题为《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的文章中,回忆了文同画竹的过程,并用“胸有成竹”来形容他作画前的心理状态。文中提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这句话的意思是:画竹子之前,心中已经有一株完整的竹子,这样才能画得惟妙惟肖。

三、成语的现代意义

如今,“胸有成竹”不仅用于艺术创作,也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它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对某件事情已经有了充分的了解和准备,面对挑战时显得从容不迫。

例如:

- 在考试前,如果复习充分,就可以“胸有成竹”地走进考场。

- 在谈判桌上,如果事先做了详尽的准备,就能“胸有成竹”地应对各种情况。

四、小结

“胸有成竹”源于古代画家文同的创作经验,后被苏轼记录并传播,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极具智慧的成语。它不仅是对艺术创作的赞美,更是对做人做事态度的一种肯定。只有在心中有了清晰的规划和准备,才能真正做到“胸有成竹”,从容应对人生中的各种挑战。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

 
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