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一泻千里是什么意思】“一泻千里”是一个常用的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事物发展迅速、势不可挡,也可以用来形容水流奔腾而下,气势磅礴。这个成语不仅在文学作品中频繁出现,在日常生活中也常被用来描述某种趋势或情绪的快速扩散。
一、成语释义
词语 | 含义 |
一泻千里 | 原意是形容水流急速奔流,后引申为事物发展迅速、势头强劲,也可比喻人的情绪或行为迅速蔓延。 |
二、出处与用法
- 出处:最早见于唐代诗人李贺的《高轩过》诗:“二十八宿罗心胸,九精照耀贯当中;……一泻千里,浩如江海。”
- 用法:多用于描写事物发展的速度或力量之大,也可用于形容情感或情绪的爆发。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别 | 成语 |
近义词 | 一往无前、势如破竹、风驰电掣 |
反义词 | 举步维艰、缓慢迟滞、停滞不前 |
四、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示例句子 |
描述自然景象 | 黄河一泻千里,气势磅礴。 |
形容事业发展 | 公司业务一泻千里,迅速扩张。 |
表达情绪爆发 | 他一泻千里地发泄了内心的不满。 |
五、总结
“一泻千里”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既可用于自然景观的描绘,也可用于表达事物发展的迅猛态势。它强调的是一种不可阻挡的力量或趋势,常用于文学和日常表达中,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通过了解其含义、出处、用法及搭配,可以更好地掌握这一成语的使用方式,提升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和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