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子产不毁乡校原文及翻译】一、文章概述
《子产不毁乡校》出自《左传·昭公二十年》,讲述了郑国贤臣子产在面对民众议论朝政的“乡校”时,坚持不毁掉这一公共言论场所的故事。子产认为,乡校是百姓表达意见、监督政府的重要渠道,若加以毁坏,不仅会失去民心,还可能引发更大的不满。他主张通过引导和教育来化解问题,而非简单地压制舆论。
这篇文章体现了子产的政治智慧与民本思想,也反映了古代中国早期民主意识的萌芽。
二、原文与翻译对照表
原文 | 翻译 |
子产相郑,三年,而国人谤于道曰:“吾既不能事君,又不能事亲,何以生为?” | 子产担任郑国的相国,三年后,国人都在路上议论说:“我们既不能侍奉君主,又不能侍奉亲人,怎么还活着呢?” |
子产闻之,曰:“是吾之过也。” | 子产听到后说:“这是我的过错啊。” |
于是,修其教,而劝之以礼,使无或失其志。 | 于是,他整顿教化,用礼仪劝导百姓,使他们不丧失志向。 |
又作乡校,以观民之好恶,而择善而从之。 | 他又设立了乡校,用来观察百姓的好恶,并选择好的加以采纳。 |
或谓子产曰:“毁乡校,如何?” | 有人对子产说:“毁掉乡校怎么样?” |
子产曰:“夫人之言,善则行之,不善则改之,是吾师也。若毁之,是杜其口也。” | 子产说:“人们的话,好的就实行,不好的就改正,这就是我的老师。如果毁掉它,就是堵住他们的嘴。” |
且夫君子之言,有可听者,亦有不可听者,非尽善也。 | 而且,君子的话,有的可以听,有的不可以听,并非全都是善的。 |
若弃其所可听者,而毁其所不可听者,则人将不复言矣。 | 如果抛弃那些可以听的,而毁掉那些不可听的,那么人们以后就不会再说话了。 |
夫民之有言,犹水之有源也。 | 百姓有言论,就像水流有源头一样。 |
源塞则流竭,言塞则政乱。 | 如果源头被堵塞,水流就会枯竭;如果言论被堵塞,政事就会混乱。 |
是故,君子慎其言,而弗敢忽也。 | 所以,君子要谨慎对待自己的言论,不敢轻视。 |
三、总结分析
《子产不毁乡校》是一篇具有深远政治意义的文章,展现了子产作为一位政治家的远见卓识。他深知民意的重要性,反对以暴力手段压制舆论,而是主张通过制度建设与教育引导来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此文中,“乡校”象征着民间声音的表达渠道,子产的做法体现出一种开放、包容的政治理念。这种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提醒我们在治理过程中应重视公众参与和舆论监督。
此外,文章语言简练,逻辑清晰,内容深刻,是学习古文与理解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文本。
如需进一步探讨《子产不毁乡校》的历史背景、人物关系或文化影响,可继续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