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原来称为书称尚书始于什么朝代】“尚书”一词,最早并非专指一部典籍,而是泛指官职或文书。随着历史的发展,“尚书”逐渐演变为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成为《尚书》的别称。那么,“尚书”原来称为“书”,而“称尚书”又始于哪个朝代呢?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总结与分析。
一、
“尚书”原为古代官职名称,亦可指朝廷中掌管文书的官员。在先秦时期,尚未有专门的“尚书”典籍,但已有“书”的概念,如《尚书》即为早期的政治文献汇编。汉代以后,“尚书”才被正式用于指代这部经典,并逐渐成为儒家“五经”之一。
至于“尚书”这一名称的正式使用,据史料记载,应始于西汉时期。当时,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提到“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这表明“书”在先秦已存在,但“尚书”作为书名的正式使用,则是在汉代确立的。
此外,东汉时期的学者如马融、郑玄等对《尚书》进行了整理和注释,进一步推动了“尚书”这一名称的普及。因此,可以说“称尚书”始于西汉,并在此后逐步成为经典名称。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原始称呼 | “书”或“书经” |
正式称“尚书”开始朝代 | 西汉 |
说明 | 先秦时期已有“书”的概念,但“尚书”作为书名的正式使用始于西汉 |
文献依据 | 《史记·孔子世家》中提及“书”,但未用“尚书”之名;汉代学者开始使用“尚书”指代该典籍 |
后世发展 | 东汉时期,马融、郑玄等人对《尚书》进行注释,推动其广泛传播 |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尚书”原本称为“书”,而“称尚书”这一名称的正式使用始于西汉。虽然“书”的概念在先秦时期已经存在,但“尚书”作为一部经典的正式名称,是经过长期演变和学术发展的结果。了解这一演变过程,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认识中国古代文化与经典的传承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