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晋肴之战翻译】一、
“秦晋肴之战”是《左传》中记载的一场发生在春秋时期的重要战役,主要涉及秦国与晋国之间的冲突。这场战争发生在公元前627年,地点位于今河南省西部的崤山(又称“肴山”),因此得名“肴之战”。此战是秦穆公试图扩张势力范围、挑战晋国霸权的结果,但最终以秦军惨败告终。
在战役中,秦军因轻敌冒进、缺乏情报和后勤保障,被晋国设伏击败,三员主将被俘,损失惨重。此战不仅标志着秦国短期内无法东进争霸,也进一步巩固了晋国在中原的主导地位。
本文将对“秦晋肴之战”的背景、过程及结果进行简要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呈现关键信息。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战争名称 | 秦晋肴之战 |
发生时间 | 公元前627年 |
地点 | 崤山(今河南西部) |
参战方 | 秦国 vs 晋国 |
背景 | 秦穆公欲向东扩张,晋文公刚去世,晋国权力交接之际 |
导火索 | 秦国偷袭郑国失败,途中遭遇晋国伏击 |
战役过程 | 秦军轻敌冒进,晋国设伏于崤山,秦军大败 |
结果 | 秦军三将被俘,损失惨重,秦国东进受阻 |
影响 | 晋国巩固霸权,秦国暂时退出中原争霸 |
文献来源 |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三十三年》 |
三、结语:
“秦晋肴之战”是春秋时期诸侯争霸中的重要事件之一,反映了当时各国在政治、军事上的复杂关系。从历史角度来看,这场战役不仅是军事上的失败,更是一次战略上的失误。秦穆公的野心虽未实现,但也为后来秦国的崛起埋下了伏笔。通过此次战役,晋国成功维护了自身在中原的主导地位,而秦国则开始调整战略,为日后称霸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