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白杨礼赞原文】一、文章总结
《白杨礼赞》是现代著名作家茅盾于1941年创作的一篇散文,全文通过描写黄土高原上挺拔的白杨树,表达了对北方农民坚韧不拔精神的赞美,同时也寄托了作者对民族精神和革命力量的歌颂。文章语言凝练、情感真挚,运用象征手法将白杨树与抗日军民的精神联系起来,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思想深度。
本文以“白杨礼赞”为题,通过对白杨树的形态、生长环境及象征意义的描述,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与人性之间深刻联系的思考。
二、内容结构表
项目 | 内容 |
作品名称 | 《白杨礼赞》 |
作者 | 茅盾(原名沈德鸿) |
创作时间 | 1941年 |
体裁 | 散文 |
主题 | 赞美白杨树的坚韧品格,象征北方农民和革命者的坚强意志 |
写作背景 | 抗日战争时期,作者在延安期间所作,反映时代精神 |
主要意象 | 白杨树、黄土高原、风雪、阳光等自然元素 |
表现手法 | 象征、比喻、拟人、对比等 |
情感基调 | 坚定、昂扬、充满希望 |
核心思想 | 白杨树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不屈精神,表达对民族复兴的信心 |
语言风格 | 简洁有力,富有节奏感,感情充沛 |
三、原文节选(部分)
>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
> “哪怕只有碗来粗细的幼苗,也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四、结语
《白杨礼赞》不仅是一篇描写自然景物的散文,更是一篇充满激情与理想的作品。它通过白杨树的形象,表达了对劳动人民和革命者的敬意,也体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这篇文章至今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