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举细故出处于哪里】一、
“毛举细故”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人过分关注琐碎小事,忽视了整体或主要问题。这个成语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但其具体来源在不同资料中略有差异。
根据现有资料,“毛举细故”最早见于《汉书·东方朔传》,原意是批评人过于注重细节而忽略大体。后来在《后汉书》等文献中也有类似的用法,逐渐演变为一个固定成语。
本文将从出处、含义、用法及演变等方面对“毛举细故”进行梳理,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相关内容。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毛举细故 |
出处 | 《汉书·东方朔传》 |
原文出处 | “今世之君子多好为小慧,以自矜饰,而不能任天下之重,徒毛举细故,而不识大体。” |
含义 | 形容人过分关注琐碎小事,忽视整体或主要问题。 |
用法 | 多用于批评他人做事不切实际,只注重细节,缺乏全局观念。 |
近义词 | 小题大做、吹毛求疵、斤斤计较 |
反义词 | 高瞻远瞩、顾全大局、大公无私 |
现代使用 | 常用于日常交流或文章中,表示对某人过于关注小事的不满或讽刺。 |
文化影响 | 体现了中国古代重视“大体”与“整体”的思想,强调做事要有全局观。 |
三、补充说明
“毛举细故”虽源于古代典籍,但在现代汉语中已广泛使用,尤其在评论社会现象或个人行为时,常用来指出某些人“抓小放大”,忽略了真正重要的问题。这种表达方式既保留了古文的韵味,又贴近现代语言习惯,具有较强的文化延续性。
在写作或口语中使用该成语时,应注意语境,避免误解其本意。若能结合具体事例加以说明,效果会更佳。
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成语的用法或历史背景,可继续探讨其他类似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