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渑池之会原文及翻译】一、
“渑池之会”是《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一段著名历史事件,发生在战国时期,赵国与秦国之间的外交谈判。这次会盟不仅展现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也体现了廉颇的忠诚与大义。通过这一事件,赵国在外交上成功维护了尊严,同时也为后来“将相和”的故事埋下伏笔。
本文以原文加翻译的形式,详细介绍了“渑池之会”的全过程,并通过表格形式进行对比,便于读者理解其内容与意义。
二、原文及翻译对照表
原文 | 翻译 |
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曰:“寡人愿为帝。”赵王恐,不敢不听。 | 秦王派使者告诉赵王说:“我愿意称帝。”赵王害怕,不敢不答应。 |
赵王于是遂遣蔺相如奉璧西入秦。 | 赵王于是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 |
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 | 秦王喝酒喝得高兴时说:“我听说赵王喜欢音乐,请弹瑟吧。”赵王便弹起了瑟。 |
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于渑池。” | 秦国的史官上前记录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在渑池相会。” |
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 蔺相如上前说:“赵王听说秦王擅长秦国的乐曲,请让我献上瓦盆给秦王,来互相娱乐。” |
秦王怒,不许。 | 秦王生气,不允许。 |
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 | 于是蔺相如走上前献上瓦盆,跪着请求秦王敲击。秦王不肯敲。 |
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 蔺相如说:“五步之内,我可以用我的头颈的血溅到大王身上!” |
秦王不得已,乃为一击。 | 秦王不得已,只好敲了一下。 |
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 蔺相如回头叫赵国的史官记录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敲了瓦盆。” |
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 秦国的群臣说:“请用赵国的十五座城池作为秦王的寿礼。” |
蔺相如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 蔺相如说:“请用秦国的咸阳作为赵王的寿礼。” |
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 最后,秦王虽然喝了酒,但最终没能占赵国的上风。 |
赵王归,使廉颇将而迎之。 | 赵王回国后,派廉颇率军迎接蔺相如。 |
廉颇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 廉颇说:“我之所以离开亲人来侍奉您,是因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 |
今君与臣有隙,臣愿收之,不敢与君争位。” | 现在您和我有了矛盾,我愿意退让,不敢与您争职位。 |
蔺相如曰:“夫以秦强而敢加兵于赵,吾虽愚,独不知耶?” | 蔺相如说:“以秦国的强大,却敢于对赵国用兵,我虽然愚蠢,难道不知道吗?” |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现在两只老虎相斗,势必不能都活命。我这样做,是因为把国家的紧急事务放在前面,把个人的仇恨放在后面。” |
三、总结
“渑池之会”是一场体现智慧与勇气的外交斗争。蔺相如以机智应对秦王的羞辱,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而廉颇则以大局为重,主动示弱,最终成就了“将相和”的佳话。这段历史不仅展示了古代政治家的谋略,也体现了忠义与团结的精神。
通过原文与翻译的结合,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段历史的真实含义,也为学习古文提供了良好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