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室九空是什么意思】“十室九空”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一个地方因战乱、灾害或瘟疫等原因,导致大量人口死亡或逃亡,造成房屋空置、人烟稀少的凄凉景象。这个成语形象地表达了社会动荡、民生凋敝的状态。
一、成语解析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十室九空 |
拼音 | shí shì jiǔ kōng |
释义 | 十户人家有九户是空的,形容人口大量流失,房屋荒废,社会萧条。 |
出处 | 《后汉书·王符传》:“民多流亡,十室九空。” |
用法 | 多用于描写战乱、灾荒后的惨状,带有强烈的悲悯色彩。 |
近义词 | 人烟稀少、荒无人烟、十室九徙(意近) |
反义词 | 人丁兴旺、繁华热闹、熙熙攘攘 |
二、成语使用场景
场景 | 应用示例 |
历史背景 | 战争结束后,城市十室九空,满目疮痍。 |
文学作品 | 小说中描述灾年时写道:“饥荒肆虐,十室九空,百姓流离失所。” |
现实比喻 | 某些地区因经济衰退,年轻人外迁,导致“十室九空”的现象。 |
三、成语背后的文化意义
“十室九空”不仅是对人口减少的客观描述,更承载着人们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和对灾难的反思。在古代,这一成语常被用来警示统治者关注民生,避免因苛政或战争而导致社会崩溃。
在现代,虽然“十室九空”不再频繁出现于日常语言中,但其背后反映的社会问题依然值得我们深思:如何在面对自然灾害、战争或经济危机时,保障人民的基本生存与生活条件。
四、总结
“十室九空”是一个极具画面感和情感色彩的成语,它不仅描绘了社会动荡后的惨状,也提醒人们珍惜安定的生活环境。通过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出处及使用场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民生的关注与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