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形尽相出处于哪里】“穷形尽相”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常用来形容描写或模仿事物非常细致、生动,几乎到了极致的地步。很多人在使用这个成语时,可能会对其出处感到好奇。本文将对“穷形尽相”的出处进行简要总结,并以表格形式清晰展示相关信息。
一、
“穷形尽相”出自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最早见于《庄子·齐物论》。原意是形容事物的形态和情状被刻画得极其细致、逼真,后来引申为对人物或事物的描写非常全面、生动。该成语在现代多用于文学、艺术等领域,强调表现力和细节的丰富性。
虽然“穷形尽相”在古代文献中已有出现,但在现代汉语中,其使用频率和语义有所扩展,常用于形容人物形象的刻画或艺术作品的表现力。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穷形尽相 |
出处 | 《庄子·齐物论》 |
原意 | 形容事物的形态和情状被描绘得极为细致、逼真 |
引申义 | 指对人物或事物的描写非常全面、生动,表现力强 |
使用领域 | 文学、艺术、评论等 |
现代用法 | 多用于形容描写细腻、形象生动的表达方式 |
是否常用 | 在现代汉语中较为常见,尤其在文艺评论中频繁使用 |
相关成语 | 入木三分、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
三、结语
“穷形尽相”作为一个富有表现力的成语,不仅体现了古人对艺术与语言的深刻理解,也反映了中国文化中对细节描写的重视。了解其出处和含义,有助于我们在使用时更加准确、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