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减假暂案件】“减假暂案件”是司法实践中常见的术语,通常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涉及“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的案件。这些案件是法院或相关执法机关根据法律规定,在对服刑人员的改造表现、身体状况等综合评估后,依法决定是否对其刑罚进行调整的司法程序。
下面将从定义、适用条件、法律依据和办理流程等方面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直观展示相关信息。
一、什么是“减假暂案件”?
“减假暂案件”是指对正在服刑的罪犯,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其已执行的刑期、监禁方式或服刑地点进行调整的案件。具体包括以下三类:
1. 减刑案件:对服刑人员的刑期进行缩短。
2. 假释案件:在服刑一定时间后,提前释放其到社会上接受监管。
3. 暂予监外执行案件:因特殊原因(如严重疾病)暂时不执行监禁,改为社区矫正或居家服刑。
二、适用对象
类别 | 适用对象 |
减刑 | 已服刑一定期限、表现良好的罪犯 |
假释 | 已服刑一定期限、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再犯罪危险的罪犯 |
暂予监外执行 | 因患有严重疾病、怀孕、哺乳期等原因不宜继续监禁的罪犯 |
三、法律依据
类别 | 法律依据 |
减刑 |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八条、第八十一条 |
假释 |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八十一条、第八十二条 |
暂予监外执行 |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六十五条、《监狱法》第三十三条 |
四、办理流程
阶段 | 内容 |
提出申请 | 罪犯或其家属、监狱提出书面申请 |
审查评估 | 监狱或公安机关对罪犯表现、健康状况等进行调查评估 |
审核批准 | 司法机关(如法院、检察院)审核并作出是否同意的决定 |
执行变更 | 根据决定调整服刑方式或刑期 |
五、注意事项
- “减假暂”案件需严格依照法律程序办理,确保公正、透明;
- 对于假释和暂予监外执行,需严格审查罪犯的社会危险性;
- 若发现虚假材料或违规操作,将依法追责。
总结
“减假暂案件”是司法系统对服刑人员进行人性化管理的重要手段,体现了法治精神与人文关怀的结合。通过合法、规范的程序,既保障了刑罚的严肃性,也兼顾了罪犯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安全的平衡。
项目 | 内容 |
名称 | 减假暂案件 |
含义 | 涉及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的案件 |
适用对象 | 服刑人员 |
法律依据 | 刑法、刑事诉讼法、监狱法等 |
办理流程 | 申请 → 审查 → 审核 → 执行 |
特点 | 公正、规范、人性化 |
如需进一步了解某类案件的具体案例或操作细节,可参考相关司法解释或咨询专业法律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