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礼而求诸野是什么意思】“失礼而求诸野”是一个出自《论语》的成语,原句为:“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但“失礼而求诸野”并非直接出自《论语》,而是后人根据儒家思想演变出的一种说法,常用于表达一种反思与自我反省的态度。
该词的意思大致是:当一个人在礼仪、行为或修养上有所缺失时,不应去责怪他人或环境,而应回到自身,反省自己的不足,并向更广阔的地方(如自然、社会、历史等)寻求启发和纠正的方向。
“失礼而求诸野”是一种强调自我反省和向外探索的精神态度。它主张人在面对问题或失败时,不应推卸责任,而应从自身出发,寻找改进的方法,并向外界学习,从而实现自我提升和道德修养的提高。
表格说明:
项目 | 内容说明 |
出处 | 非直接出自《论语》,为后人对儒家思想的引申理解 |
原意 | 当一个人在礼仪或行为上有失当时,应自我反省并寻求外部的启示 |
引申意义 | 强调自我反思、承担责任、向外界学习与成长 |
使用场景 | 用于批评或提醒他人在遇到问题时应先检讨自己,而非指责外界 |
现代应用 | 在个人修养、教育、管理等领域中,鼓励人们主动反思与不断学习 |
相关思想 | 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相契合,强调内省与外求结合 |
通过“失礼而求诸野”,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也能在不断的学习与实践中完善自我,走向更高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