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无敌原文和译文】“仁者无敌”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是孟子在与梁惠王对话中提出的重要思想之一。这句话强调了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施行德政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具备仁德的人才能真正赢得民心,从而无往不利。
一、原文
> 孟子曰:“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 “吾闻之也:‘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今之事君者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
> “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
> “此文王之所以为文也。
> “而今也,争于利,而忘义,所以不仁也。”
> “夫仁,天下之公义也;义,天下之大本也。”
> “故曰:‘仁者无敌。’”
二、译文
孟子说:“君主只要讲求仁义就可以了,为什么一定要谈利益呢?”
“我听说过:‘君子明白的是道义,小人明白的是私利。’”
“现在那些侍奉君主的人说:‘我能为君主开拓土地,充实国库。’”
“从前周文王治理岐地的时候,农民的赋税是十分之一,官吏世代享有俸禄,关卡和市场只检查而不征收税,水泽和池塘不设禁令,犯罪的人也不连累家人。”
“这就是文王之所以被称为‘文’的原因。”
“如今人们却争着追求私利,忘记了道义,这正是不仁的表现。”
“所谓仁,是天下共同的道义;所谓义,是天下的根本。”
“因此说:‘仁者无敌。’”
三、总结与对比表格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孟子·梁惠王上》 |
核心观点 | 仁者以德服人,行仁政则无敌于天下 |
原文关键词 | 仁义、利、君子、小人、义、仁 |
译文关键词 | 道义、私利、仁政、百姓、德治 |
孟子主张 | 反对逐利,提倡以仁义治国 |
现代启示 | 治国应以人为本,以德为先,方能长久 |
对比分析 | 原文强调“仁”的道德力量,译文则更注重其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
四、结语
“仁者无敌”不仅是古代政治哲学中的重要理念,也对现代社会治理具有深远的借鉴意义。它提醒我们,在追求效率与利益的同时,不应忽视道德与人性的光辉。唯有以仁爱之心待人,以正义之道治国,方能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