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任开府仪同三司的人是谁】“开府仪同三司”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殊的官职名,最早起源于汉代,至隋唐时期逐渐制度化,成为朝廷中地位极高的荣誉性职位。该职不仅象征着极高的政治地位,还意味着可以设立自己的幕府、自行选用僚属,具有一定的实权。
本文将总结历史上担任过“开府仪同三司”的人物,并以表格形式呈现,便于查阅与理解。
一、历史背景简述
“开府”指的是设立府署,拥有独立的行政机构;“仪同三司”则表示其礼仪规格等同于三公(太师、太傅、太保),是古代最高的文官称号之一。这一职位多为功勋卓著的重臣所享有,尤其在战乱频繁的朝代中,常授予有重大军事或政治贡献者。
二、历代任职者简要总结
1. 东汉时期:开府制度尚未完全确立,但已有类似设置,如邓禹、吴汉等人因功受封,虽未正式称“开府仪同三司”,但具备类似权力。
2. 魏晋南北朝:此时期“开府仪同三司”开始作为正式官职出现,广泛授予宗室、权臣及将领。
3. 隋唐时期:该职成为中央重要的荣誉性官职,常授予宰相、节度使等重要官员。
4. 宋元明清:随着中央集权加强,“开府仪同三司”逐渐演变为虚衔,较少实际权力。
三、历代部分任“开府仪同三司”人物一览表
| 朝代 | 人物 | 简介 | 备注 |
| 东汉 | 邓禹 | 云台二十八将之首,协助刘秀建立东汉 | 虽未正式称“开府仪同三司”,但地位极高 |
| 东汉 | 吴汉 | 刘秀的重要将领,战功显赫 | 同上 |
| 魏 | 曹仁 | 曹操部将,曾被任命为征南将军,后进位开府 | 早期“开府”制度的体现 |
| 晋 | 司马昭 | 晋武帝之父,权倾朝野 | 被封为“大都督、大将军、录尚书事,开府仪同三司” |
| 南朝·宋 | 谢晦 | 宋初重臣,曾被任命为开府仪同三司 | 后因谋反被诛 |
| 隋 | 杨坚 | 后来建立隋朝,曾任北周“大丞相、录尚书事,开府仪同三司” | 实际掌握军政大权 |
| 唐 | 李世民 | 唐太宗,早年任“开府仪同三司” | 在太原起兵前即获此职 |
| 唐 | 郭子仪 | 唐代名将,平定安史之乱 | 一生多次被授予此职 |
| 唐 | 李林甫 | 唐玄宗时期的奸相 | 曾任“开府仪同三司” |
| 宋 | 赵普 | 宋初宰相,协助赵匡胤建立宋朝 | 任“开府仪同三司” |
| 明 | 朱棣 | 明成祖,曾为燕王时即被授此职 | 其后发动靖难之役,夺取皇位 |
| 清 | 多尔衮 | 清初摄政王,曾被封为“摄政王、领大学士、开府仪同三司” | 实际掌控清朝政权 |
四、结语
“开府仪同三司”作为中国古代极为尊贵的官职,承载了政治、军事、礼仪等多重意义。从东汉到清代,不同朝代对此职的使用各有侧重,但在多数情况下,它代表着对国家有重大贡献者的最高褒奖。通过上述表格可以看出,许多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权臣都曾担任此职,反映了这一职位在中国古代政治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