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收自支叫什么】在事业单位的管理中,常常会提到“自收自支”这一概念。那么,“自收自支”到底是什么意思?它又叫什么?下面将从定义、特点、适用范围等方面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
一、什么是“自收自支”?
“自收自支”是指单位在财政上实行独立核算,收入和支出均由单位自行管理的一种财务管理模式。这类单位通常不依赖政府拨款,主要依靠自身业务收入维持运营,属于非财政补助单位。
二、“自收自支”还有哪些称呼?
在实际工作中,“自收自支”可能有多种说法或别称,常见的包括:
别称 | 说明 |
自收自支单位 | 最常用的正式名称,指单位自主收支、自负盈亏 |
自主经营单位 | 强调单位的自主经营权,与财政拨款无关 |
非财政补助单位 | 表示单位不享受财政资金支持 |
差额补贴单位 | 个别情况下,单位虽自收自支,但可能获得少量补贴 |
独立核算单位 | 强调财务上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
三、自收自支单位的特点
1. 财务独立:单位拥有独立的会计核算体系,自行管理收支。
2. 自负盈亏:单位的收入和支出由自身承担,无财政兜底。
3. 自主经营:可以自主决定业务发展方向和经营模式。
4. 无财政拨款:一般不接受政府直接拨款,收入来源多为服务收费、项目收入等。
四、适用范围
自收自支单位通常适用于以下类型:
- 提供有偿服务的事业单位(如部分医疗机构、培训机构)
- 经营性较强的科研机构
- 自主开展经营活动的公益类单位
- 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
五、总结
“自收自支”是一种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模式,也被称为“自主经营单位”或“非财政补助单位”。这类单位具有财务独立、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等特点,适用于以市场为导向、能够自我维持发展的机构。
概念 | 含义 |
自收自支 | 单位自行管理收支,不依赖财政拨款 |
自主经营 | 单位可自主决定业务方向 |
非财政补助 | 不享受政府财政支持 |
独立核算 | 财务独立,自负盈亏 |
如需进一步了解不同单位类型的分类及政策,可参考相关人事或财政部门的官方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