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古代事例】“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出自《孟子·尽心上》,意思是:如果一个人能够掌握大的道理或关键,那么他自然也能处理小的细节。这句话强调了以宏观视角把握事物本质的重要性,也说明了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关系。在古代历史中,许多人物正是通过把握大局、抓住根本,从而在具体事务上取得成功。
以下是对“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这一思想的总结,并结合几个典型的历史事例进行分析。
一、
“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是一种战略思维和处世智慧。它强调的是在面对复杂局面时,要先看清全局、掌握核心问题,而不是拘泥于细枝末节。这种思维方式不仅适用于治国理政,也适用于个人修养、军事指挥、文学创作等多个领域。
在古代,许多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都深谙此道。他们通过高瞻远瞩、统筹全局,最终在具体事务中展现出卓越的能力。这些事例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帮助我们理解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这一智慧。
二、古代事例表格
人物 | 时代 | 事例描述 | 如何体现“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 |
诸葛亮 | 三国 |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三分天下”的战略构想,为刘备制定长远发展计划。 | 他从天下大势出发,提出了明确的战略目标,因此在具体战役如赤壁之战、南征孟获中都能灵活应对,做到“以大驭小”。 |
范仲淹 | 北宋 | 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主张以民为本、改革弊政。 | 他关注国家整体利益,因此在治理地方时能兼顾民生、财政、治安等多方面事务,体现出“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能力。 |
王阳明 | 明代 | 王阳明在龙场悟道后提出“知行合一”,强调内在道德修养与外在行为的一致性。 | 他从“心即理”的哲学高度出发,使他在平定宁王之乱、推行教育改革等方面都能游刃有余,体现出“大义统摄小事”的智慧。 |
司马光 | 北宋 | 司马光主持编纂《资治通鉴》,系统梳理历代兴衰经验。 | 他从历史全局出发,提炼出治国理政的根本原则,因此在具体政务中能做出精准判断,体现出“以史为镜,以大驭小”的能力。 |
张居正 | 明代 | 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整顿赋税制度,强化中央集权。 | 他从国家财政和政治稳定的大局出发,改革措施虽涉及具体事务,但因方向正确,最终成效显著。 |
三、结语
“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不仅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更是现代人处理复杂问题的重要方法论。无论是治国、治学,还是为人处世,只有先把握住根本、认清大势,才能在具体事务中游刃有余。历史上的诸多贤才正是凭借这种智慧,成就了不朽功业,也为后人留下了深刻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