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绳趋尺步的意思】“绳趋尺步”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古代对礼仪和行为规范的高度要求。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人做事非常谨慎、拘谨,遵循规矩,不敢越雷池一步。它强调的是在行为上严格遵守礼法,不越轨、不逾矩。
一、成语解释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绳趋尺步 |
拼音 | shéng qū chǐ bù |
出处 | 出自《礼记·曲礼上》:“君子行不举手,耳不听琴瑟,足不履影,手不指物,目不视邪色。”后引申为“绳趋尺步”。 |
含义 | 形容人举止拘谨,行为小心,严格遵守礼法,不敢越界。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形容人过于拘泥于形式,缺乏灵活性。 |
近义词 | 谨言慎行、循规蹈矩、安分守己 |
反义词 | 放纵不羁、我行我素、随心所欲 |
二、成语来源与演变
“绳趋尺步”最早出现在古代的礼仪典籍中,用来描述士人或官员在朝廷中的行为规范。古人讲究“礼”的重要性,认为一个人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秩序和道德标准。“绳”代表绳子,比喻规矩;“趋”是快走,“尺步”是每一步都要符合尺寸,不能多也不能少。因此,“绳趋尺步”形象地表达了行为必须严格按照规矩来执行。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成语逐渐演变为一种带有贬义的表达,用来批评那些过于拘泥于形式、缺乏变通的人。
三、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使用示例 |
文学作品 | “他一生绳趋尺步,不敢越礼半步,最终成了众人眼中的楷模。” |
日常交流 | “你太死板了,别总是绳趋尺步,有时候也要灵活一点。” |
历史评价 | “古人讲究礼制,许多士人都绳趋尺步,不敢有丝毫僭越。” |
四、总结
“绳趋尺步”是一个具有浓厚传统文化色彩的成语,强调的是对礼仪和规则的严格遵守。虽然在古代是褒义词,但在现代语境中,它更多被用来指出某些人的行为过于拘谨、缺乏灵活性。理解这个成语,有助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把握“规矩”与“变通”的平衡。
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成语或文化背景,欢迎继续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