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节的词语意思是什么】“持节”是一个汉语词语,常用于古代文献或正式场合中,具有特定的文化和历史含义。它不仅表示字面意义上的“拿着符节”,还蕴含着更深层次的政治、礼仪和象征意义。下面将从多个角度对“持节”的含义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
一、词语释义
1. 字面意义:
“持”意为“拿着”;“节”指“符节”,是古代官员出使或执行任务时所持的凭证,象征权威与使命。
2. 引申意义:
在政治和外交语境中,“持节”常用来形容官员奉命出使他国或执行重要任务,代表国家或朝廷行使权力。
3. 文化象征:
“持节”也常与忠诚、气节、尊严等道德观念联系在一起,如苏武“持节不屈”的典故,象征坚定的信念与操守。
二、词语用法
使用场景 | 含义说明 |
古代外交 | 表示使者奉命出使,携带符节作为身份证明 |
官员职责 | 指官员接受朝廷委派任务,需持节以示权威 |
文学典故 | 如《汉书·苏武传》中“持节不屈”,象征忠贞气节 |
现代使用 | 较少直接使用,多用于文学、历史研究或古文阅读中 |
三、常见搭配
搭配词 | 含义解释 |
持节使 | 出使外国的使者,持节以示身份 |
持节不屈 | 坚守气节,不向强权低头 |
持节而行 | 按照使命行事,保持正直态度 |
持节归汉 | 指使者完成使命后返回本国 |
四、相关成语与典故
- 苏武持节:出自《汉书》,讲述苏武在匈奴被囚十九年仍坚守气节,最终归汉的故事。
- 持节守义:指坚持正义,不违背原则。
- 持节不渝:形容始终如一地坚守信念。
五、总结
“持节”一词在古代具有多重含义,既是实际行为(手持符节),也是精神象征(忠诚、气节)。它广泛应用于外交、政治、文学等领域,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理解“持节”的含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古代文化中的礼仪规范与人格理想。
项目 | 内容 |
词语含义 | 持有符节,象征权威与使命 |
引申意义 | 忠诚、气节、责任 |
使用场景 | 外交、政治、文学 |
典型例子 | 苏武持节、持节不屈 |
现代应用 | 多见于古文阅读与文化研究 |
如需进一步了解“持节”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用法,可结合具体文献进行深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