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用高低点法】在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中,高低点法是一种简单而常用的成本估算方法,用于将混合成本分解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这种方法基于历史数据中的最高点和最低点,通过计算这两个点之间的变化来推导出单位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
一、高低点法的基本原理
高低点法的核心思想是:
- 在一定期间内,找出总成本最高的点(高点)和总成本最低的点(低点)。
- 通过比较这两个点的业务量和对应的总成本,计算单位变动成本。
- 再根据其中一个点的数据,计算出固定成本。
二、使用步骤
步骤 | 操作说明 |
1 | 收集一段时间内的业务量(如生产数量)和对应的总成本数据。 |
2 | 确定业务量最高和最低的两个时期,分别称为高点和低点。 |
3 | 计算高点与低点之间的业务量差和总成本差。 |
4 | 用总成本差除以业务量差,得到单位变动成本。 |
5 | 用高点或低点的总成本减去变动成本部分,得出固定成本。 |
三、公式说明
- 单位变动成本(b) = (高点总成本 - 低点总成本) / (高点业务量 - 低点业务量)
- 固定成本(a) = 高点总成本 - b × 高点业务量
- 总成本公式 = a + b × 业务量
四、示例分析
假设某公司过去6个月的生产数据如下:
月份 | 生产量(件) | 总成本(元) |
1 | 1,000 | 12,000 |
2 | 1,200 | 13,200 |
3 | 800 | 10,000 |
4 | 1,500 | 15,000 |
5 | 900 | 10,800 |
6 | 1,300 | 14,000 |
选择高点和低点:
- 高点:第4月,生产品1,500件,总成本15,000元
- 低点:第3月,生产品800件,总成本10,000元
计算:
- 业务量差 = 1,500 - 800 = 700件
- 成本差 = 15,000 - 10,000 = 5,000元
- 单位变动成本 b = 5,000 ÷ 700 ≈ 7.14元/件
- 固定成本 a = 15,000 - 7.14 × 1,500 ≈ 15,000 - 10,710 = 4,290元
总成本公式:
总成本 = 4,290 + 7.14 × 生产量
五、高低点法的优缺点
优点 | 缺点 |
简单易懂,不需要复杂的计算工具 | 只使用了两个数据点,可能忽略其他重要信息 |
快速得出结果,适用于初步估算 | 如果高点或低点不具有代表性,结果可能失真 |
不需要回归分析等高级统计方法 | 对异常值敏感,容易影响结果准确性 |
六、适用场景
高低点法适用于以下情况:
- 数据量较小,难以进行复杂分析时;
- 需要快速估算成本结构;
- 企业希望了解成本行为趋势,但不需要精确到小数点后多位。
七、注意事项
- 选择高点和低点时,应确保它们是同一时间段内的数据;
- 若存在多个相同业务量的情况,需选择对应成本最高的和最低的;
- 高低点法的结果仅供参考,实际应用中建议结合其他方法(如回归分析)进行验证。
通过以上步骤和分析,可以较为准确地利用高低点法对企业的成本结构进行初步判断,为成本控制和预算编制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