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肋是啥意思】“鸡肋”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事物虽有表面价值,但实际作用不大,甚至可有可无。这个词语最早出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的典故,后来被广泛用于日常生活中,表示对某件事物的无奈或不满。
一、
“鸡肋”原意是指鸡的肋骨,肉少而难啃,因此比喻没有多大价值的东西。在现代汉语中,“鸡肋”常用来形容某些工作、任务、产品或决策等虽然存在,但实用性不强,难以带来明显的好处,反而可能浪费时间或精力。
例如:一个项目虽然做了,但效果不佳,人们常说“这项目就是个鸡肋”。
二、表格展示
词语 | 鸡肋 |
拼音 | jī lè |
出处 |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
原意 | 鸡的肋骨,肉少难啃 |
引申义 | 没有实际价值的事物或工作 |
使用场景 | 描述无用或低效的事物 |
近义词 | 无用、多余、累赘 |
反义词 | 有用、关键、重要 |
典型例子 | “这个任务就是个鸡肋,做了也没用。” |
三、使用建议
在写作或口语中使用“鸡肋”时,可以根据语境适当调整语气,避免过于负面。它更适合用于轻松、调侃的语境,而不是严肃场合。同时,也可以结合具体例子来增强表达的清晰度和说服力。
结语:
“鸡肋”虽小,却能形象地表达出一种无奈与反思的情绪。在面对一些“可有可无”的事物时,用这个词可以既准确又生动地传达你的态度。